产品列表 / products
土壤水分监测系统WX-GS10【点击查看产品详情】作为精准农业的核心技术装备,通过实时感知土壤水分动态,为农业生产、生态保护、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科学决策依据。其功能已从单一的水分测量,延伸至灌溉优化、作物管理、资源调度等全链条服务,成为推动农业智能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。
一、精准灌溉的“智能调控阀"
传统农业灌溉依赖经验判断,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不足30%,而土壤水分监测系统通过实时墒情数据与作物需水模型的结合,实现灌溉效率的革命性提升。系统通过传感器(如FDR或TDR技术)分层监测0-100cm土层含水量,精度达±2%,数据每分钟更新一次,通过4G/LoRa网络传输至云平台。当土壤含水量低于作物适宜阈值(如玉米拔节期需水量60%-70%田间持水量)时,系统自动触发灌溉预警,通过手机APP或控制终端启动滴灌、喷灌设备,实现“需水即灌、足量即停"。
例如,新疆棉田应用该系统后,灌溉周期从传统的7天缩短至动态调整(3-10天),每亩用水量减少42%,而产量提升15%。在水稻种植中,系统通过监测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(分蘖期浅水层、灌浆期湿润管理),指导间歇性灌溉,使稻谷蛋白质含量提高2.3个百分点,同时减少甲烷排放30%。

二、作物生长的“动态监测仪"
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长的“命脉",其含量直接影响养分吸收、光合作用与抗逆性。监测系统通过多参数协同感知,构建作物生长环境的立体画像。除水分外,系统可扩展监测土壤温度、电导率(EC)、pH值等参数,如托普云农TPFS-WS-1系统支持32种传感器接入,同步采集空气温湿度、光照强度等气象数据。通过分析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的关联性,系统能识别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:如小麦灌浆期土壤含水量每降低10%,千粒重下降3-5克;番茄膨果期缺水会导致果实畸形率增加8%。
在科研领域,系统为作物需水规律研究提供数据支撑。例如,中国农科院通过5年连续监测,明确了华北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系数,为制定区域灌溉定额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三、资源保护的“生态平衡器"
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在水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发挥双重作用。一方面,通过精准控制灌溉量,减少地下水超采。数据显示,华北平原高标准农田应用该系统后,地下水漏斗区水位年均回升0.5-1米。另一方面,系统能预防水分过量导致的环境风险: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80%时,系统触发排水预警,避免肥料随渗漏流失(氮素流失可减少40%),降低面源污染风险。
在生态修复领域,系统用于监测湿地、草原等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。如三江源保护区通过部署鸣乔MQ-TRWS系统,实时追踪冻土区土壤水分变化,为退化草场恢复方案制定提供依据;黄土高原淤地坝监测中,系统通过分析土壤含水量与坝体稳定性的关系,提前预警滑坡风险,2024年成功避免3起溃坝事故。
四、智慧农业的“数据中枢"
现代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已发展为农业物联网的核心节点,通过数据融合与智能决策,推动农业生产全流程数字化。系统具备三大核心能力:一是大数据分析,云平台可存储50万条以上数据,生成水分变化趋势图(如旬/月均值曲线),辅助制定长期种植计划;二是智能预警,支持自定义阈值报警(如干旱、涝渍),通过LED灯、语音或短信多渠道提醒;三是远程控制,用户可通过网页端调整传感器采样频率(1分钟-1小时)、校准参数,实现“无人值守"管理。
在规模化种植中,系统与农业机械联动,如新疆兵团某基地将水分数据接入自动驾驶播种机,实现“墒情好则深播、墒情差则浅播"的精准作业,出苗率提升至95%以上。未来,结合AI算法与卫星遥感,系统可实现区域尺度的土壤水分反演,为智慧农业提供全域数据支撑。
结语
土壤水分监测系统通过“感知-分析-决策-执行"的闭环管理,重新定义了农业生产模式。截至2025年,全国累计推广应用该系统超12万台套,覆盖农田、果园、草原等各类场景,年节水超50亿立方米,减少化肥使用量12万吨。随着低功耗传感器、5G传输等技术的进步,系统将向低成本、微型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,成为实现“藏粮于技"战略与农业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