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列表 / products
GNSS形变监测系统WX-WY1【点击进入】依托全球导航卫星系统(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)技术,通过多频点信号接收、差分定位解算与智能化数据处理,实现对地表、建筑物及工程结构毫米级形变的实时捕捉。其性能特点不仅改变了传统监测手段的局限,更构建起“高精度、全天候、自动化"的现代形变监测技术体系,成为地质灾害预警、工程安全评估与地球物理研究的核心支撑。
一、亚毫米级监测精度:捕捉微形变的“火眼金睛"
精度是形变监测的生命线,GNSS系统通过多频点观测与差分定位技术,实现了从厘米级到亚毫米级的跨越。系统采用双频(L1/L2)或三频(L1/L2/L5)接收机,接收GPS、北斗、GLONASS等多星座信号,结合实时动态差分(RTK)或静态相对定位技术,平面精度可达±0.5-2mm,高程精度±1-3mm。例如,鸣乔MQ-GNSS系统通过单基线解算技术,将基线误差控制在0.5ppm以内,在三峡大坝监测中实现坝体沉降量±0.8mm的测量精度。
误差消除机制是高精度的核心保障:接收机天线固定时,对中、整平误差不影响形变结果;数据处理中,通过双差法消除卫星钟差、电离层延迟等公共误差,采用卡尔曼滤波削弱多路径效应(误差降低至0.3mm以内)。实践表明,在桥梁健康监测中,系统可识别0.1mm级的梁体挠度变化,为结构疲劳损伤评估提供数据支撑。

二、全天候连续监测:突破时空限制的“忠诚哨兵"
传统光学测量受光照、通视条件制约,而GNSS系统凭借全天时、全天候工作能力,实现24小时不间断数据采集。系统采用工业级设计,接收机工作温度范围-40℃~70℃,配备防雷电模块(浪涌防护等级10kV)与IP68防护外壳,可在暴雨、暴雪、沙尘暴等天气下稳定运行。例如,青藏高原滑坡监测站在-35℃低温与8级大风环境中,仍保持数据完整率99.7%。
连续性监测能力使其可捕捉突发性形变事件:2024年云南某滑坡体监测中,系统在15分钟内记录到3.2mm的位移突变,提前2小时发出预警,避免了人员伤亡。相比人工巡检(周期以天或周计),GNSS实现了从“静态快照"到“动态影像"的监测升级。
三、全自动化监测流程:从数据采集到预警的“无人值守"
GNSS系统通过智能化硬件与网络化管理,构建了全流程自动化体系。接收机集成嵌入式处理器,支持自动搜星、数据存储(内置4GB以上内存)与定时采样(最小采样间隔1秒),配合太阳能供电与4G/北斗通信模块,实现无人值守监测。例如,辰迈智慧北斗杆塔监测系统,可远程设置采样频率(1Hz~30s)、数据上传周期(5分钟~1小时),并自动生成形变趋势曲线。
自动化体现在三个层面:数据采集端,接收机自动完成卫星跟踪与信号解算;传输层,通过TCP/IP协议或NB-IoT低功耗网络,将原始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;应用层,平台自动进行基线解算、形变分析与阈值报警(如位移超5mm触发短信预警)。在电塔形变监测中,该系统将人工干预减少90%,监测效率提升8倍。
四、三维位移同步获取:立体监测的“多维视角"
传统方法需分别测量平面与垂直位移,存在时间与空间偏差,而GNSS可一次性输出三维坐标(经度、纬度、大地高),实现XYZ三方向形变的同步监测。通过坐标转换模型(如高程异常改正),大地高可转换为工程常用的正常高,垂直位移精度达±1.5mm,满足大坝沉降、基坑隆起等场景需求。
在高层建筑监测中,系统可同时捕捉结构的水平扭转(精度±0.3mm/m)与竖向沉降,如上海中心大厦施工期间,GNSS数据显示其最大倾斜量仅0.8mm,远低于规范限值。三维数据的融合分析,为结构力学模型验证提供了完整的位移场数据。
五、抗干扰与高可靠性:复杂环境下的“稳定基石"
GNSS系统通过多技术融合提升复杂环境适应性。在城市峡谷区域,采用多路径抑制天线(扼流圈设计)与RTK/INS组合导航,将信号失锁率降低至0.1%;在电磁干扰强的工业区,接收机集成抗干扰滤波器,可抵御200MHz~2GHz频段的电磁噪声。
系统可靠性还体现在模块化设计上:基准站与监测站采用分布式架构,单站故障不影响整体网络;数据处理支持多源备份(本地+云端存储),断网时可缓存3个月数据。例如,某高速公路边坡监测网络在台风“山猫"袭击期间,虽遭遇短时通信中断,但本地存储的15分钟采样数据完整率达100%,保障了灾后形变分析的连续性。
六、低成本与易扩展性:规模化应用的“普惠优势"
随着技术成熟,GNSS监测成本大幅降低,单基站建设成本较传统测量减少60%,且支持灵活扩展。系统采用模块化配置,可从1个监测点扩展至数百个点的网络,新增站点无需重新校准基准站。例如,普适型GNSS系统通过即插即用设计,用户可自行完成天线安装与参数配置,部署时间从3天缩短至2小时。
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中,低成本优势使其得以大规模推广:2025年全国已建成1.2万个GNSS监测站,覆盖滑坡、泥石流高发区,单站年均运维成本不足万元,较人工巡检降低85%。
结语
GNSS形变监测系统以“高精度、全天候、自动化"的性能特点,重塑了形变监测技术范式。从三峡大坝的毫米级沉降监测,到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研究;从高速公路的边坡预警,到城市地铁的隧道变形评估,其应用已渗透到工程建设与公共安全的各个领域。随着北斗三号全球组网的完善与AI数据处理技术的融合,GNSS系统将向“实时化、智能化、网络化"进一步突破,为人类抵御自然灾害、守护工程安全提供更精准的“科技防线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