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列表 / products
【WX-JQX10】山东万象始终坚持以“产品为中心,以客户需求为导向,以技术为核心"
打开手机查看天气预报,看到 “明日晴转多云,气温 18-28℃,东南风 2-3 级" 的信息时,你是否想过,这些精准数据的源头在哪里?答案藏在遍布城乡各地的地面气象观测站里。这些看似普通的站点,究竟如何收集气象数据,又为何能成为天气预报的 “数据基石"?
地面气象观测站是气象监测体系的 “基础单元",承担着采集最核心、最基础气象要素的重任。走进一座标准地面观测站,能看到整齐排列的观测设备:白色百叶箱里装着温湿度传感器,精准记录空气的温度与湿度变化;风向标与风速仪不停转动,捕捉风向与风速的实时数据;雨量筒像个 “漏斗",默默计量着每一场降雨的毫米数;还有测量地温的传感器埋在不同深度的土壤中,记录地表到地下不同层次的温度。这些设备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,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会生成一组观测数据,为气象分析提供原始素材。
对普通人而言,地面观测站的作用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我们出门前参考的气温、是否需要带伞的降雨预报、是否适合晾晒的湿度数据,都依赖于这些站点的观测结果。在极duan天气来临时,地面观测站的作用更为关键 —— 当监测到暴雨、暴雪、高温、寒潮等天气时,站点会第一时间将数据传输至气象部门,为发布预警信息提供依据。比如,某地区地面观测站监测到 1 小时降雨量达 50 毫米以上,气象部门可据此发布暴雨红色预警,提醒公众防范城市内涝、地质灾害,为转移群众、应急避险争取时间。
在专业领域,地面观测站的数据更是不ke或缺。农业生产中,农民根据观测站提供的积温、降水数据,安排播种、施肥、收获的时间;交通运输部门参考观测站的能见度、路面温度数据,判断高速公路是否需要封闭、机场航班是否需要延误;水利部门则依据雨量、水位相关观测数据,分析水库蓄水、防洪防汛形势。可以说,地面观测站的观测数据,是支撑各行各业决策的 “气象密码"。
如今,随着科技发展,地面气象观测站已从过去的人工观测升级为全自动观测。自动化设备不仅提高了观测精度,还能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共享,让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不断提升。这些遍布大地的 “气象哨兵",正以日复一日的坚守,为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提供着坚实的气象保障。